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424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办日期: 1956年
主管部门: 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刊期: 双月刊
电话: 0531-86181600
国内统一刊号(CN):37-1066/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973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本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关注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聚焦当下社会热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传承古今人文学术,弘扬中西现代科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以及山东省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设A类项目资助期刊。近年来,本刊发扬优良传统,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办刊思路,坚持“传承学术,弘扬真理”的办刊原则,致力于提升办刊质量,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五四文学文化研究”重点栏目为主,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学、教育学、传播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支撑的栏目架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媒体技术,扎实推进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形成平面期刊与电子期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融合发展的媒体矩阵,学报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合作共建,共同探索为作者提供“快速审核--预印发布--首发存证--开放评阅--在线交流--荐稿选稿--期刊发表--择优转载--全媒体传播”的全流程学术服务。作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的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将继续秉持严谨、务实、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的学术态度,凝心聚力铸精品,守正创新求突破,稳中求进谋长远,强化质量建设,坚守政治方向,突出主题宣传,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搭建更加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论洛克劳动理论的哲学种族主义性质——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与洛克劳动理论之间的本质性区别
宫敬才;洛克劳动理论的主旨是回答英国殖民者侵占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的合理性问题,试图以区分耕种性劳动与非耕种性劳动的形式证明,英国殖民者的耕种性劳动是取得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根据;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不进行耕种性劳动,生活和劳动于其上的土地是“无主土地”,没有对美洲土地的财产所有权。这是哲学种族主义性质的劳动理论。用回到原生态方法检视的结果明证可鉴,洛克劳动理论在具体观点和内在逻辑两个层面存在根本性错误。马克思劳动理论在资本原始积累语境中展开,三个层面的内容标示出与洛克劳动理论之间的本质性区别:一是揭露资本原始积累客观历史逻辑中的种族主义性质,对包括“剿灭”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和“猎获黑人”为奴隶在内的资本原始积累活动进行激烈批判;二是认定以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为例证的采集、捕猎和游牧等非耕种性劳动均为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根据;三是为劳动理论建立哲学基础,“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是劳动者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法哲学根据,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劳动者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哲学本体论根据。
中国共产党的经典学习观探赜——以延安学习运动为例
高奇;张香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和指引实践的力量源泉,也是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学好用好经典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必修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知向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经典学习观。在新时代,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观,对于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创新经典著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经典著作的内生动力,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解决中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跨界与融合:纳博科夫的反身份建构艺术
曹晓娇;张杰;作家身份的确定通常是研究一个作家创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流亡作家而言。然而,纳博科夫以反身份建构的艺术方法,在空间上努力摆脱地域与民族的羁绊,经历“边缘”与“中心”、世界与本土之间不断往复的艰难历程;在时间上反转作者的身份,从读者逆向接受的维度来审视自己的创作,甚至以自译者的身份推进“我—我”之间的历时性对话,实现文本的逆向重构。这一切主要源自纳博科夫本人对艺术与科学两种思维层面的跨越。他以形象艺术克服抽象科学归纳和概括的局限,用科学的理性和精确来把握艺术的感性和模糊,从而释放文学文本的意义。对于纳博科夫来说,反身份建构不只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法,更是实现自我突破、克服“自以为是”的一种人生态度。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鲁迅论说
王明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昔杓另辟蹊径,将鲁迅对韩国诗人李陆史的影响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范畴,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的学术视域下,鲁迅研究经历了更加多元的跨国比较研究范式转型。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论说,试图呈现其中脉络与存在问题,剖析地缘政治、学术传统与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研究提供镜鉴。
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主体危机、镜像扩容及数据依赖
李玉萍;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内容生成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其首要问题在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人工智能归根结底只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即使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它所依赖的依然是数据、算法与算力,而人的存在才是衡量人工智能价值的根本标准。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主体性”,但会推动网络文学生产方式的演变。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现实生活的实践,会影响网络文学的内容生成而具有镜像化扩容的效果,促进科幻类网络文学的崛起,丰富网络文学的情节设定和内容想象,产生能促进类型小说内容变革与创新的新变量。同时,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产业的深度介入,导致了网络文学的数据化依赖。这有助于实现网络文学的定制化生产、精准化推送和个性化阅读,但也可能引发网络文学创作的庸俗化、同质化和数据崇拜,容易产生“信息茧房”的消费症候,进而造成审美趣味的单一化和审美能力的弱化。
视觉文化产业的生产力质态变迁与视觉工业互联网
李萌;工业革命以来,在生产力质态的持续变迁中,视觉文化产业实现了其工业属性、数字属性、网络属性的全部技术基底,迈入工业互联网时代。诞生于4G时代的短视频平台,具备了明显的生产、制作功能,是视觉文化产业迈入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先声”。5G速度和数字在场有力推动了影视、动画、游戏等长视频领域中的工业互联网,即“视觉工业互联网”的行业性布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带动了长视频制作的全面智能化。在统一的高智能技术环境下,生产范式日益趋同,游戏引擎成为具有技术颠覆力的新质生产工具。以游戏引擎统合影视、动画、游戏等不同行业的生产制作,建设更前沿、更符合新质生产力样态的视觉工业互联网,成为视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跨境污染侵权的国家责任
王盛航;跨境污染所带来的环境侵权损害得到救济的难度较大,被侵权人往往无法通过传统的民事侵权救济机制获得赔偿。为了有效应对跨境污染问题,从明确跨境污染侵权国家责任的内涵入手,结合国际法的最新发展和污染者负担原则,论证了国家在跨境污染中承担责任的必要性。但由于跨境污染侵权国家责任承担的国际法基础尚未建立、国家责任承担的构成要件存在争议等原因,国际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跨境污染案件处理结果并不理想。通过分析跨境污染侵权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证明责任的分配,探索构建一个实现跨境污染侵权国家责任承担的有效路径。
中国古代大先生的精神形象及其自我涵育
李长吉;通过概念隐喻可以看出,“大先生”中的大、先生以及大先生三个词语有其丰富的涵义。中国古代的大先生在四个方面树立了榜样:德行维度上,他们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尊道履德正义而行,宽厚忠恕关怀后学。学问维度上,他们博览古今关涉百家,玩味求索以学为乐,着力经典穷究道义。教学维度上,他们勤于教学弦歌不辍,教化根本指归德性,以身为教示范学行。情怀维度上,他们引领文明振奋斯文,扶树教道乐育人才,心系国家教化天下。大先生通过刻苦读书钻研学问、闻贤就学乐于交流、谋求大道坚定不移、心系教育推进改革四个途径成就了自身形象。
从“悬浮”到“嵌入”: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媒介化治理的路径
郭小平;郭瑞阳;治理下沉与治理媒介化,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趋势。县级融媒体对社会信息传播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双重嵌入,是一个媒介逻辑和治理逻辑调适融合、传播与治理同构的过程。一些县级融媒体在参与基层媒介化治理的实践中,出现多种“悬浮”状态:“制度悬浮”,即县级融媒体工作重心以“向上通联”替代“向下治理”;“服务悬浮”,即服务对象错位、传播语态悬浮和数据服务受限;“功能悬浮”,即社会守望与预警功能未能有效融入基层治理场景。传播场景重构、资源依赖、组织逻辑和媒介逻辑的失衡等,造成或加速媒介化治理的“悬浮”。县级融媒体需通过结构性与关系性的“嵌入”、混合媒介系统建构、中介化的“缘情治理”等,深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场景与治理体系。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边界迷思与制度重塑——从“全国首例室内控烟公益诉讼案”切入
彭中遥;我国既有立法对于“环境”“公众”“环境公益损害”等基础概念的界定相对模糊抽象,由此导致“环境公共利益”的判断脱离法定,难成共识。“全国首例室内控烟公益诉讼案”就揭示了此种僵局。因此,在肯定该案积极意义之同时,更应强调环境司法的理性与谦抑,并以此为基础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予以重塑。未来,应以专项“公益诉讼法”的出台为契机,厘清“环境”“环境服务功能损失”等基石概念,明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民事外衣、公法本质”的制度属性,以实现法律、政治及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贾英健;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
张文新学校欺负问题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课题。近 2 0年来 ,各国心理学家就欺负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包括欺负对儿童心身健康的危害、学校欺负的普遍性、欺负问题中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及欺负的干预等问题 ,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本事实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唐汉卫;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这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何种协同关系以及如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爱普斯坦提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提出了六种家校社合作参与机制。该理论对重新反思当下的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平衡主体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建立平等协作的协同育人范式;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动联结。
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傅守祥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考、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的忧虑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悠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了读者。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张高华;近年来,随着国家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理论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愈来愈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多样化,在数量上呈现递增趋势。通过对2005-2015年期间与留守儿童心理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对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进行综述,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干预手段等方面进行述评,指出已有文献尚存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今后更好地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贾英健;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