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最新动态

下载中心

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 67,021
今日访问量: 98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办日期: 1956年
主管部门: 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刊期: 双月刊
电话: 0531-86181600
国内统一刊号(CN):37-1066/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973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本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关注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聚焦当下社会热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传承古今人文学术,弘扬中西现代科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以及山东省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设A类项目资助期刊。近年来,本刊发扬优良传统,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办刊思路,坚持“传承学术,弘扬真理”的办刊原则,致力于提升办刊质量,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五四文学文化研究”重点栏目为主,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学、教育学、传播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支撑的栏目架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媒体技术,扎实推进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形成平面期刊与电子期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融合发展的媒体矩阵,学报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合作共建,共同探索为作者提供“快速审核--预印发布--首发存证--开放评阅--在线交流--荐稿选稿--期刊发表--择优转载--全媒体传播”的全流程学术服务。作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的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将继续秉持严谨、务实、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的学术态度,凝心聚力铸精品,守正创新求突破,稳中求进谋长远,强化质量建设,坚守政治方向,突出主题宣传,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搭建更加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5年04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中国共产党把握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的历史逻辑与哲学基础

孙占元;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在准确分析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以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把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作为主要任务,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把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主要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中心任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新时代,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基础上,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通过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历史逻辑体现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的过程,是注重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确定和努力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过程。

2025 年 04 期 v.7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经验研究”(22AZD011)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4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与均质化治理

孔兆政;

多民族国家需要有效化解国家共同性与民族差异性之间的冲突。现代国族是在人人平等理念之上构建的集体生活秩序,需要推动公共治理的均质化,公平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建设国族的共同性;也需要肯定相对的文化异质性,尊重人们自主选择多样化生活方式的权利。古代中国有着崇尚仁爱、宽容的中华文化理想,但在中国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下,古代中国建构的社会形态却是不平等、差异性的。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构建自己的民族国家,进行均质化治理。当前,我国的均质化治理旨在建设社会成员同一的公民身份,保护所有民众的平等权利;建构均质化的公共治理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公正、仁爱、以人为本的中华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发展,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构建开放、流动、包容的社会结构,实现多种差异性的互嵌融居与和谐共存。

2025 年 04 期 v.7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跨界民族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对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19BZZ034)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49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文学研究

论陶渊明的尚古观念及其对历史人物群像的重塑

李剑锋;

陶渊明作品中直接涉及上古以来的历史人物有170多个。这些历史人物反映出陶渊明的历史修养、历史观和对历史人物的特殊爱好和评判。上古历史和历史人物是陶渊明最为向往的黄金时期和圣贤生民,在他的作品中将之美化为理想社会和榜样人物。陶渊明摒弃了成则王侯败则寇的功利主义历史观,高举道德理想的旗帜,遵循了历史伦理主义的历史观,这既体现在对悲剧英雄的赞扬上,又体现在对于违背道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的批判上。对贫士这类历史形象的重塑是陶渊明对咏史诗最大的贡献,其作品涉及高士、隐士、贫士46位。陶渊明对以贫士为主的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主要表现在固穷守节、重视劳动与自娱审美等几个方面。陶渊明作品中之所以出现和激活如此多的历史人物,得益于他深厚的历史修养。

2025 年 04 期 v.7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古作家的史学修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研究”(18BZW043)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7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生成与揄扬:汤显祖与郑之文《旗亭记》

周潇;

明传奇《旗亭记》由宋代《夷坚志》中的《侠妇人》故事改编而来,是晚明文人郑之文现存唯一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与汤显祖关系密切:汤显祖提供了故事素材,还对其中的伉俪之义、情节之奇、侠节与大义进行阐发,启发了郑之文的再创造。传奇完成后,汤显祖又作《董元卿旗亭记序》,对其中南北交参、文采与抒情性兼具的曲辞进行了肯定,赞美了隐娘形象的塑造。这些看法无疑与汤显祖自身对于情与奇的追求相关,同时影响了文坛对郑之文的关注和对《旗亭记》的批评。

2025 年 04 期 v.70 ;
[下载次数: 4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谟勒泰都黎:鲁迅文学个人史上的“失踪者”

易彬;

鲁迅是荷兰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人物,但与围绕拂来特力克·望·蔼覃的长篇小说《小约翰》有较多译介文字不同,鲁迅对谟勒泰都黎未置一词。谟勒泰都黎作品有一些中译本,其中有最具盛名的长篇小说《马格斯·哈弗拉尔》,却没有给《野草》以写作灵感的《思想集》等。而鲁迅从购买谟勒泰都黎作品到翻译,其间约20年,基于实存的时间长度、写作的关联性、精神世界的某种相似性,这位荷兰作家可称之为“鲁迅文学个人史上的失踪者”,梳理其汉译情况和阅读小史,并聚焦于鲁迅研究视域,实际谈及的和被遮蔽的内容将次第呈现。放眼未来,相关作品集的译介或是这一论题能否推进的关键所在,即通过更多的译介,形成对翻译对象的深入体察,探究更多的写作秘密。

2025 年 04 期 v.70 ;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以文学文献为抓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贯通本硕博培养的机制研究”(2023JGYB029)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3 02 01
2024 06 05 04 03 02 01
2023 06 05 04 03 02 01
2022 06 05 04 03 02 01
2021 06 05 04 03 02 01
2020 06 05 04 03 02 01
2019 06 05 04 03 02 01
2018 06 05 04 03 02 01
201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06 05 04 03 02 01
2015 06 05 04 03 02 01
2014 06 05 04 03 02 01
2013 06 05 04 03 02 01
2012 06 05 04 03 02 01
2011 06 05 04 03 02 01
2010 06 05 04 03 02 01
2009 06 05 04 03 02 01
2008 06 05 04 03 02 01
2007 06 05 04 03 02 01
2006 06 05 04 03 02 01
2005 06 05 04 03 02 01
2004 06 05 04 03 02 01
2003 06 05 04 03 02 01
2002 06 05 04 03 02 01
2001 06 05 04 03 02 01
2000 06 05 04 03 02 01
1999 06 05 04 03 02 01
1998 06 05 04 03 02 01
1997 06 05 04 03 02 01
1996 06 05 04 03 02 01
1995 06 05 04 03 02 01
1994 06 05 04 03 02 01
1993 06 05 04 03 02 01
1992 06 05 04 03 02 01
1991 06 05 04 03 02 01
1990 06 05 04 03 02 01
1989 06 05 04 03 02 01
1988 06 05 04 03 02 01
1987 06 05 04 03 02 01
1986 06 05 04 03 02 01
1985 06 05 04 03 02 01
1984 06 05 04 03 02 01
1983 06 05 04 03 02 01
1982 06 05 04 03 02 01
1981 06 05 04 03 02 01
1980 06 05 04 03 02 01
1979 06 05 04 03 02 01
1978 06 05 04 03 02 01
1977 Z1 06 05 04 01
1976 Z1 06 03 01
1975 06 05 04 02 01
1962 00
1960 01
1959 05 04 03 02 01
1958 01
1957 01

村落共同体与村民自治完善——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视角

魏洪秀;

村民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实施40多年来,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组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个别环节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的实践效果不甚理想1,有些地方的村民自治成了“村干部自治”,村民参与动力不足。究其原因,除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利益结构调整、思想观念变革等因素外,一定程度上,也与该制度缺少对中国农村社会本源型制度传统的关怀有关系2。中国传统村落共同体具有强大的自治功能,其内生的权威和秩序不仅筑就了乡村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成就了对国家的忠诚。尽管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共同体不断被解构,传统的乡村共同体自治被打破,村民自治面临强行政弱自治、共同体权威缺失等诸多困境,但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风俗文化、伦理规范并未完全消失,它们根植于乡村生活,是乡村社会的粘合剂。从传统村落共同体中汲取自治营养,保护和培育共同体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实行多元性自治,是完善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治有效的必然选择。

年 期 ;
[下载次数: 16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工智能逆强化学习“评价塑行为”对齐逻辑的价值叙事

涂良川;

人工智能与人对齐,既是关乎创造“有益人工智能”、顺利开拓人机共存未来的重大问题,又是以人-机关系为对象对价值观的生成、价值的社会历史效应以及价值本质的技术哲学追问。人工智能作为人创造出来的社会存在,充分利用并发挥了人类社会在价值强化中的奖励策略和优化路径,但由价值符号编码、强化学习技术支持的高级自动化智能系统作为技术系统却重效能轻后果、强决策弱审视、用交互略内生。作为改进和完善强化学习的逆强化学习,依据人类价值互动、价值反思和价值建构的特质,正在从技术上改进人-机对齐的技术逻辑、突破专家设计的价值偏好、推进人-机价值互构,这不仅使人工智能在技术逻辑中不断地引入价值建构的社会路径,而且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也被技术创造重视与坚持。因此,逆强化学习从人工智能技术内部开始反思当前人工智能如何消解系统的逻辑强制性,使其向人类行为的生成性开放;如何实现价值归纳与经验推断,使其与人类实践深度互动;如何改善训练与反馈内化,使其与人类社会目标共进等重要问题。逆强化学习坚持的“评价塑行为”的对齐逻辑,既是从技术逻辑内部来突破对齐范式的一种创新,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与人工智能应用关系的存在论关照。

年 期 ;
[下载次数: 9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垄断隐忧与法治因应

吕桐弢;

近年来,算力市场的垄断行为引发了全球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竞争关注。算力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内生变量,关乎技术路线选择的深层次控制,具有“虚实结合”资源属性特征,并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有极强的放大效应。算力资源独特的垄断特征,使得传统监管面临的问题日臻严重且复杂。为有效因应算力市场竞争所产生的各式垄断行为,有必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确立包容审慎监管的基本思路,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妥善地寻求平衡;适用必需设施原则规制算力垄断,避免传统规制进路的复杂性和不可操作性;构建算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算力资源的基础设施化。

年 期 ;
[下载次数: 19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德厚行广 忠上惠下——晏子的春秋大义考略

刘长明;

春秋时期,身相齐国、名显诸侯的晏子,德厚行广,忠上惠下,学富五车堪为侯国人师,行补三君可谓后世楷模,其人、其学、其行尽显春秋大义:崇尚礼治,力倡以礼治国;先民后身,首提以民为本;戒色戒得,数度拒金辞邑;尚俭恶奢,一生清廉如水;宠辱不惊,静笃进退无忧;德厚行广,守正知行合一;智慧劝谏,妙语匡正君失;和而不同,开显和同之辩;利在社稷,彰明天地大义;晏子家风,星耀历史长河;坦荡心胸,成就豁达人生。大哉晏子,仁爱无边,口能言之而身必行之,薄身厚民而约身广世,堪为百代师范。探赜晏子的春秋大义,厘清大义晏子的宗师形象,无疑具有弥足珍贵的史学价值和毋庸置疑的时代意义!

年 期 ;
[下载次数: 1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字门槛与界面论——从阿甘本到加洛韦,再到人工智能大模型

蓝江;

在人工智能时代,以往的主体间性理论已很难解释人类与智能体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是否能将智能体视为主体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溯哲学史上在主体间性之外的一些观念,例如阿甘本的“门槛”概念揭示了媒介的排斥性与悬置功能,而加洛韦的“界面效应”则展现了数字时代异质实体间的动态转译。在加洛韦看来,象征界面的连接力量,体现为不同媒介之间的的转译器。最终,智能时代的传播和交流不再是笛卡尔式的主体-对象二分,而是行星级计算网络中的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转译和媒介化,即界面是一种后果,是穿越数字门槛的吉格斯之戒。换言之,通过阿甘本和加洛韦等人的理论透镜,我们看到了一个界面论的实体,界面既是屏障又是通道。人类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在界面之墟上构建新的希望,让算法与肉身在混沌中共舞,实现真正的数字逍遥。

年 期 ;
[下载次数: 11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李海垒;张文新;

心理韧性(resilience)研究为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及操作性界定进行了详细探讨,两个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以及此领域的研究范式为国内开展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参考。

2006 年 03 期 ;
[下载次数: 15,458 ] [被引频次: 661 ] [阅读次数: 20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贾英健;

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2006 年 01 期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研究项目(02JA720011)
[下载次数: 6,934 ] [被引频次: 503 ] [阅读次数: 10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李焕明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必不可少的自然构成因素。

2004 年 03 期 ;
[下载次数: 3,481 ] [被引频次: 246 ] [阅读次数: 6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

张文新

学校欺负问题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课题。近 2 0年来 ,各国心理学家就欺负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包括欺负对儿童心身健康的危害、学校欺负的普遍性、欺负问题中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及欺负的干预等问题 ,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本事实

2001 年 03 期 ; 英国渥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经费支持
[下载次数: 2,218 ] [被引频次: 232 ] [阅读次数: 1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自我分类理论概述

李春;宫秀丽;

自我分类理论产生的直接理论背景是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分类理论在Tajfel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它是针对社会自我概念、去人格化的前提条件和结果等的一系列假设,从社会认知的角度阐释个体主动将群体心理化后,集体现象与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联结过程。

2006 年 03 期 ;
[下载次数: 5,078 ] [被引频次: 209 ] [阅读次数: 29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李海垒;张文新;

心理韧性(resilience)研究为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及操作性界定进行了详细探讨,两个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以及此领域的研究范式为国内开展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参考。

2006 年 03 期 ;
[下载次数: 15,458 ] [被引频次: 661 ] [阅读次数: 20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唐汉卫;

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这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何种协同关系以及如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爱普斯坦提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提出了六种家校社合作参与机制。该理论对重新反思当下的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平衡主体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建立平等协作的协同育人范式;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动联结。

2019 年 04 期 v.64;No.285 ; 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美国社会科课程百年嬗变研究”(BEA180108)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8,403 ] [被引频次: 206 ] [阅读次数: 1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傅守祥

 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考、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的忧虑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悠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了读者。

2004 年 03 期 ;
[下载次数: 7,977 ] [被引频次: 29 ] [阅读次数: 9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张高华;

近年来,随着国家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理论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愈来愈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多样化,在数量上呈现递增趋势。通过对2005-2015年期间与留守儿童心理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对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进行综述,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干预手段等方面进行述评,指出已有文献尚存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今后更好地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2016 年 05 期 v.61;No.268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TY022)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114 ] [被引频次: 42 ] [阅读次数: 10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贾英健;

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2006 年 01 期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研究项目(02JA720011)
[下载次数: 6,934 ] [被引频次: 503 ] [阅读次数: 10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公告栏

友情链接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

  为进一步提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办刊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审校流程,本刊自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启用中国知网腾云期刊采编系统。原投稿邮箱shanshixuebao@126.com,将于2024年12月31日后不再接收新来稿件,请作者及时调整投稿方式,登录采编系统在线投稿。使用过程中,作者如遇到疑问或问题,可发邮件至shanshixuebao@126.com或致电编辑部电话0531—86180064咨询。其他事宜可查询学报官方网站http://www.jstu.sd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