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115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办日期: 1956年
主管部门: 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刊期: 双月刊
电话: 0531-86181600
国内统一刊号(CN):37-1066/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973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本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关注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聚焦当下社会热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传承古今人文学术,弘扬中西现代科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以及山东省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设A类项目资助期刊。近年来,本刊发扬优良传统,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办刊思路,坚持“传承学术,弘扬真理”的办刊原则,致力于提升办刊质量,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五四文学文化研究”重点栏目为主,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学、教育学、传播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支撑的栏目架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媒体技术,扎实推进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形成平面期刊与电子期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融合发展的媒体矩阵,学报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合作共建,共同探索为作者提供“快速审核--预印发布--首发存证--开放评阅--在线交流--荐稿选稿--期刊发表--择优转载--全媒体传播”的全流程学术服务。作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的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将继续秉持严谨、务实、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的学术态度,凝心聚力铸精品,守正创新求突破,稳中求进谋长远,强化质量建设,坚守政治方向,突出主题宣传,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搭建更加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析论
方雷;王晓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论域中提出的遵循人本发展逻辑、人性发展规律、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现实表达。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源与内涵上,人具有独特的精神特性和精神内容,是意识性、价值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西方现代化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通过“逐利”不断增殖与反噬自身,颠倒与异化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使人的精神失去独立性降格为“物化”的社会存在、技术僭越至精神领域升格为“人化”的主体力量,解构了人精神世界发展的统一性。中国式现代化在人本逻辑的主导下,坚持以优化社会关系确证人民精神特质、以确立价值圭臬引领人民精神方向、以优质精神产品满足人民主体需求、以发展精神教育促进人民能动效能,回归了人精神世界的意识性、价值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了对资本逻辑下人的意识性遮蔽、价值性迷失、主体性虚显、能动性丧失困局的归正与超越。
苏轼谪居海南的困厄与自我调适
李静;谪居海南的苏轼时有落寞、忧愁甚至是绝望,其缘由在于苏轼生活处境的困厄。这种困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二是没有士人可以交游,远离文化中心所造成的精神上的苦闷;三是政治上的失意与绝望。通过以诗书自怡、以和陶自遣、以儒道自任等方式进行自我调适,苏轼最终实现了对于困境的超越,呈现给世人以超然、旷达等超人的精神品格。
“烦闷”的终结——从《浮士德》到青年郭沫若的宇宙诗学
侯君伟;魏建;在早期新诗中,郭沫若以“宇宙”为观知视野制造出了全新的感受、消纳与抒情机制。把握郭沫若诗学的内在理路,需寻究其审美启蒙的动机、经验。经过翻译歌德《浮士德》领受新斯宾诺莎主义的泛神论,译介与创作构成潜隐的互文关系,使他迎来狂飙突进式的创作爆发同时包蕴一种“烦闷漂流”的文本意境。其书写随即出现迷惘天海、淆乱恐怖的系列场景,以致泛神体验的失措,形成表现精神烦闷的隐喻系统和难以克服的诗学困境。为此,他逐渐侧重艺术的社会性,通过摹绘底层阶级的集体感触、融合中西哲学里“动”的质素,建构起自我/他者、宇宙/社会内在统一的意志共同体。考察郭沫若由文学书写到政治革命的转换范式,务必置入艺术审美视域,因为在写诗、文论的实践过程中,郭沫若是以“航行者”姿态介入西方哲学史中的“浮生潮汐”难题,实现诗人向革命家的身份转置。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军宣传工作策略的演变及其意义
俞凡;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日军宣传工作,是思想战实践与国际共运交织的典型案例。1937-1939年,中共初期沿用阶级立场的宣传策略,后因文化隔阂转向改编日本民谣。1940年野坂参三抵延后推动战略转型:创立日本工农学校改造战俘思想,实施“以日制日”策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精准把握日军士气危机,于1942年8月主导制定《日本士兵要求书》,以生活诉求直击日军官兵生存困境,实现宣传内容的本土化重构。1944年,反战同盟升级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工作重心转向战后东亚秩序构建,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日共干部,彰显国际统一战线思维。这一历程表明:中共通过策略调适,成功构建跨文化政治传播范式,既瓦解日军斗志、支援军事斗争,亦为战后日本民主运动储备力量,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敌工领域的实践智慧,并为跨文化政治传播研究提供历史镜鉴。
抗战的“文体”与“风景”:以《文汇报·世纪风》论争为中心
邱雪松;1938年,柯灵在所主持的副刊《文汇报·世纪风》刊发内迁作家叶圣陶的古体诗与丰子恺的家信,此举引发孤岛青年不满,最终爆发了一场在《文汇报》与《华美晨报》间展开的论争。“文体”与“风景”的问题化,实质是彼此不同文艺观念在抗战语境的碰撞所致。不同于1938年底大后方“与抗战无关论”的争论,这场以左翼青年与中间立场作家各为两造的论争能迅即结束,既有来自发难方的主动停止,更在于叶圣陶、丰子恺的宽容理解,并主动地付诸行动进行自我调整。这场论争是抗战爆发后文坛各种力量重组融汇的案例,从历史的延长线更能观察出1940年代中后期的政治图景。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社会捐赠的第三次分配效应研究
吕承超;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Atkinson-Gini双参数社会福利函数,测度农村社会捐赠的第三次分配效应,将其分解为垂直效应,经典水平不平等效应和再排序效应,进而探究该效应的边际贡献、捐赠促进共同富裕的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不同伦理参数组合下,农村社会捐赠后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较农村社会捐赠前有所降低,表明农村社会捐赠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改善作用明显。从不同农村社会捐赠方式来看,慈善捐赠和亲友馈赠均有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但亲友馈赠对收入不平等的改善作用更强。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农村社会捐赠促进共同富裕效率较高,能显著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亲友馈赠相较于慈善捐赠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效果更好。从不同地区视角来看,农村社会捐赠虽改善了收入不平等现象,但对不同地区的作用体现出较大差别。
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种子安全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张广辉;陈萌;种子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当前部分核心种源高度依赖进口严重影响我国种子安全,而传统农业生产力无法解决当前种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全局层面系统性、全方位地保障种子安全。然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和种业市场大而不强等因素制约着农业新质生产力对种子安全的保障作用。应从培育以种业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代表的新劳动者,开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算力工具为新劳动资料和发展现代化种业为新劳动对象等三方面加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保障种子安全。
清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建设与管理研究
崔思朋;河套地区是中国北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中为数不多能够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区域。历史上,河套地区辗转被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控制,农牧业随之兴衰发展。为了配合农业生产的开展,水利建设自秦汉时期出现,并在清代取得显著发展。清代河套地区水利建设与管理,经历了从清初至道光朝之前以民间自发为主,道光朝至光绪朝中期以地商为主导,光绪二十八年(1902)贻谷督办河套垦务后收归官有的发展变化阶段。相比于传统农耕区水利社会,河套地区处于北部边疆的多民族聚居区,因杂糅着不同民族、不同生产及生活方式而呈现出新的水利社会形态,是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中的特殊部分。
教育何以赋能所有人迈向绿色可持续未来——基于经合组织教育政策报告的分析
岳伟;李文娟;教育是应对全球挑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在助力社会绿色转型教育新使命以及培养有韧性学习者教育新目标的推动下,基于未来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经合组织呼吁各国通过教育赋能所有人迈向绿色可持续未来。在内在逻辑上,教育赋能所有人迈向绿色可持续未来是从培养个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扩增他们的环境体验与变革经验出发,通过激发人们的环境意愿,将能力和经验转化为个体与集体的建设性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可持续未来的文化。在实践路径上,经合组织指出各国应面向未来制定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改革政策,并通过重新定位教育将其作为绿色转型行动的战略构成、重构能培养个体全球胜任力的优质课程以及共筑绿色有效的21世纪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变革目标,形成具有复原力的灵活教育体系,使所有人都能为未来变革做好准备。
加密数字货币监管的人工智能驱动转向——基于第五科学范式的探索
杨东;胡宇航;加密数字货币因其匿名、去中心化等技术特性而具有复杂的风险类型。这在资产价值持续走高、国际政策环境助推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催生了对高效监管的迫切需求。然而,从监管供给侧来看,各国在传统监管框架下未能实现对市场风险的充分回应与监管措施的有效供给。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监管范式供给与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复杂监管需求之间的错配。人工智能驱动的第五科学范式监管在功能上可以适配加密数字货币市场的监管需求,能够从信息维度实现监管效能的整体提升,构建发展型治理框架。应以该范式对加密数字货币监管框架进行革新,构建实时市场监控及自动化报告机制、强化加密数字货币外部安全风险规避措施、建设加密数字货币敏捷型监管工具箱等监管措施,实现加密数字货币市场监管供需两侧的匹配对接。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贾英健;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
张文新学校欺负问题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课题。近 2 0年来 ,各国心理学家就欺负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包括欺负对儿童心身健康的危害、学校欺负的普遍性、欺负问题中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及欺负的干预等问题 ,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本事实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唐汉卫;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这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何种协同关系以及如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爱普斯坦提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提出了六种家校社合作参与机制。该理论对重新反思当下的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平衡主体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建立平等协作的协同育人范式;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动联结。
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傅守祥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考、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的忧虑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悠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了读者。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张高华;近年来,随着国家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理论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愈来愈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多样化,在数量上呈现递增趋势。通过对2005-2015年期间与留守儿童心理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对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进行综述,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干预手段等方面进行述评,指出已有文献尚存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今后更好地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贾英健;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